
一加15已正式发布,初看之下堪称一款亮眼的安卓旗舰。它搭载性能强劲的骁龙8 Elite Gen5处理器,配备7300mAh大电池与极速充电功能,还支持165Hz高刷新率——单看参数确实足够吸引人。

但深入了解这款机型后,我得出一个结论:无论如何为一加15包装,对于那些明显的配置降级,我无法认同一加给出的理由。
性能旗舰的定位:为降级找借口?
一加将15定位为“性能优先”的旗舰机型,这一点在官方产品页上体现得淋漓尽致,页面主打超旗舰性能的宣传语。
在一加15的发布活动期间,该品牌还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耐人寻味的帖子。文中称,重视游戏体验的用户很难找到一款既能提供顶级游戏性能,又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色的“超(Ultra)”级旗舰;并表示一加15不仅能带来行业领先的游戏体验,还兼顾了旗舰级的屏幕、设计、影像与续航等表现,甚至将其称为全新的Ultra级选择。

理论上,一加15若真能实现顶级游戏体验,确实是个亮点,毕竟2025年我们已经遇到过不少发热严重的旗舰机型。但仔细分析一加15的配置就会发现,这种对性能的侧重,是以牺牲许多配置为代价的,尤其是相比前代机型一加13,部分缩水肉眼可见。而最明显的降级,集中在影像系统上。
相机配置:肉眼可见的缩水
一加曾宣称,一加15的影像系统会是“一加史上最强”,但种种迹象表明,其相机硬件实则大幅退步。翻看一加13的产品页,会明确标注主摄采用LYT-808传感器,同时详细列出主摄与潜望式长焦的传感器尺寸;反观一加15,无论是发布会还是产品页,都完全未提及这些关键参数。

事实证明,一加15的后置三摄传感器尺寸,全面小于一加13。根据评测机构WekiHome对一加15的拆解,其主摄与超广角镜头的传感器尺寸均有缩减,而长焦镜头的缩水更为严重——传感器尺寸从一加13的1/1.95英寸,降至1/2.75英寸。
更关键的是,一加15的潜望式长焦不仅传感器变小,还存在焦段提升但光圈缩水的问题;主摄光圈也从一加13的f/1.6,收窄至f/1.8。结合传感器尺寸的缩减,不难判断其影像硬件确实存在大幅降级。

这种降级尤其令人失望,毕竟去年同期发布的一加13,曾凭借出色的影像表现被评为市面上最佳影像手机之一,这对于一贯被评价为“拍照平平无奇”的一加而言本是极为难得的突破。既然已经走对了方向,甚至终于能提供世界级的影像体验,为何要在下一代机型上做出这样的倒退?
此外,由于一加与哈苏的合作协议到期,一加15也不再拥有哈苏影像的品牌加持。虽说“联名合作”并非打造优秀影像的必要条件,且不同品牌联名的口碑也参差不齐,但失去这一标签,无疑让消费者对一加15的影像能力更添疑虑——更何况同门的OPPO Find X9系列,至今仍保留着哈苏联名。
硬件的缩水,意味着一加15必须更多依赖全新处理器的算力,以及优化后的影像算法,才能实现比前代更好的成像效果。理论上,它仍有可能拍出优于一加13的照片,但试想一下:如果一加15能保留甚至升级一加13的影像硬件,如今的表现又会是怎样?
屏幕争议:高刷与分辨率的取舍
另一项颇具争议的改动,是一加15放弃了一加13的QHD+120Hz屏幕(3168×1440像素),转而降级为1.5K分辨率+165Hz刷新率的屏幕(2772×1272像素)。

一加曾解释称,这款1.5K 165Hz屏幕的成本要高于一加13的QHD+120Hz屏幕,且从技术层面而言,目前无法同时实现QHD+分辨率与165Hz刷新率。甚至表示,一加15的屏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流畅度,是手机屏幕体验的未来方向。
或许165Hz高刷确实会成为未来手机屏幕的趋势——华硕旗下ROG机型就曾凭借165Hz高刷屏收获好评。但在实际上手体验一加15之前,我认为一加对这一功能的宣传,可能对多数消费者而言存在夸大嫌疑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同门品牌真我的GT8 Pro,仍然搭载了QHD+144Hz屏幕,这种高分辨率+较高刷新率的组合,显然是更均衡的选择。不过,近年来各大国内手机厂商为了降成本和省电,而纷纷将旗舰屏幕降级为1.5K分辨率,多数用户对分辨率降级换高刷的方案已经接受,或者说被“驯服”得很成功,这或许是一加敢于做出这一取舍的原因之一。
我绝非针对一加,暗中减配已成潮流
一加15的操作并非个例,今年多款旗舰都在暗中减配,且手法愈发隐蔽:早在年初小米15 Ultra宣称“峰值亮度3200尼特”,但实测显示仅在25%~30%窗口面积下能达到该数值,全屏HDR激发亮度仅1830尼特,较前代小米14 Ultra的2200尼特反而下降17%。这种局部峰值亮度的宣传套路,本质上是用极端场景参数掩盖整体性能缩水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其屏幕手动峰值亮度仅630尼特,在强光下的可视性甚至不如部分中端机型。
又如Redmi K90 Pro Max主打1G+6P玻塑混合镜头,卢伟冰在微博宣称该技术大幅减弱眩光,却隐瞒了其核心目的是降低成本。相比传统7P全玻璃镜头,玻塑混合镜头成本降低约20%,但在极端光线条件下的色散控制仍有差距。更关键的是,前代K80 Pro搭载的是8P全玻璃镜头,这次技术升级实则是硬件降级,只是借玻塑混合的新概念转移注意力。

再如即将上市的华为Mate80 Pro+,被供应链信息揭穿关键减配——取消延续三代的四等深微曲屏设计,降级为千元机常见的直屏方案(作为文字游戏会宣称“2.5D”,但这个名词想必你很眼熟)。从硬件成本看,微曲屏的封装工艺复杂度是直屏的3倍,单屏成本高出40%,这种调整直接导致机身高级感显著下降,也是为成本而牺牲了品牌调性。
前些天我曾写过,骁龙8 Elite Gen5芯片采购价较上代进一步提高,而DRAM、NAND存储芯片价格在2025年也上涨了30%~50%,为维持5000元主流旗舰定价,厂商只能在用户感知较弱的环节缩水。从屏幕减配到缩减传感器尺寸,都是典型的成本转嫁策略。
结语:性能营销背后的成本考量
不可否认,一款性能强劲、高刷流畅、续航扎实的旗舰手机,本身具备很高的吸引力。但为了追求这些亮点,牺牲影像体验,且这种牺牲换来的性能提升实则边际效益递减——在我看来,这无疑是一步错棋。毕竟一加13早已验证了高性能+长续航+好屏幕+强影像的成功配方,为何要去破坏这种全面旗舰的均衡感?
在我看来,这种主打性能的营销话术,更像是为降低生产成本或提高利润率找的借口。毕竟作为旗舰机型,完全可以同时兼顾顶级性能与出色影像,无需做二选一的取舍。一加15的这种取舍,倒让人回想起一加早年的专注性能风格——但这绝非好事。
易倍策略-配资股网-炒股配资手机版-股票如何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