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庆期间,小红书上悄然流行起一种新玩法——Ask Me Anything(AMA)。发起人先自我介绍一句,再开放评论区,网友可以自由提问、即时互动。
小红书科技 AMA 活动官方海报
与知乎的理性思辨或微博的碎片化吐槽不同,AMA 更像一场轻松的线上对谈:屏幕一端是科技界大咖,另一端是充满好奇的网友,问题从天马行空的未来构想,到具体而微的成长困惑,无所不包。
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副教授刘知远、开源 AI 社区 Hugging Face 联合创始人 Thomas Wolf、新锐机器人团队 SOMA Robotics 等科技圈人士,都成了这里的「主讲人」。
展开剩余79%他们聊科研,也聊 AI 的未来;谈技术,也谈教育。这些问答,让教育、科研与技术在同一个语境下被重新讨论。
在刘知远教授的 AMA 评论区,学生们的问题带着熟悉的焦虑。比如:「大三自己做科研、发论文需要下多少功夫?」刘老师的回答很平实:「刚入门的第一份工作,最好有人能亲力亲为地提供全过程指导,不管是学长还是导师。」
另一位同学问:「为什么同样是顶尖组,师兄师弟之间的差距会拉得这么大?」刘老师答道:「兴趣是第一动力,坚持就是胜利。只有对研究方向保持纯粹的浓厚兴趣,才能抵御科研中无尽的重复与挫折。」
他没有提供「成功学」的捷径,而是在分享如何与热爱长期相处。当他回忆起自己博士期间的经历,他感慨,做任何有意义的事业,并不意味着 100% 的时间都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,反而是愿意为了那份热爱甘心承担附带的条件。
刘知远教授在 AMA 帖子下面的回复
在这些诚挚的留言里,藏着一种不带说教的教育温度。他没有谈「如何拿奖」或「如何发论文」的标准答案,而是在讲一堂关于如何与热爱长期相处的教育课。在 AI 时代,最需要被重建的,也许正是这种由热爱支撑的持续学习内驱力。
从学术界转向实业界,Thomas Wolf 则分享了「创造」的意义。他是 Hugging Face 的联合创始人——一个全球最大的开源 AI 社区,致力于让机器学习变得更开放、更普惠。无数学生、开发者、研究者都在其平台上学习、分享、复现模型,构建了一个活跃的「AI 共学生态」。
Hugging Face 官网宣传图
有人在他的 AMA 里问:「How to change the world?」他只回了六个字:「Build something that matters.」简短到几乎像一句口号,却极具穿透力。
在 AI 的浪潮中,人们常谈「AI 会不会取代谁」,但或许更值得思考的是,AI 能否成为人类创造力的放大器。
教育的目标,也不只是「掌握知识」,更在于让学习者具备「建造一些重要事物」的能力。这或许代表着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——AI 时代的学习,不再是被动适应,而是主动参与世界的建构。
SOMA Robotics 的 AMA 则提供了一个更具象的未来图景。SOMA Robotics 的团队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表示,他们希望打造一套结合「低门槛硬件、开源工具链、课程与社区」的一体化平台,让学生与个人开发者能够从学习直达创造。
SOMA robotics 团队研发的机械臂
这一愿景背后,正是「具身智能(Embodied AI)」在教育中的新想象。具身智能便意味着 AI 拥有「身体」和「行动」,能够在物理空间中学习与协作,不再只在屏幕里思考,而能在现实世界中感知与互动。
SOMA 希望让这种能力成为教育的一部分,学生不仅能写代码、看模型,还能在真实世界中操作机器人、调试运动、感受智能的生成。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不再只是 AI 的使用者,而是 AI 生态的共同建设者。
资本市场对「人形机器人概念股」的热捧,也折射出业界对 Physical AGI 方向的持续关注。与此同时,学术界也已展开具身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前沿探索。例如,已有团队提出「Build Your Own Robot Friend」,让学生从零件到算法亲手组装、训练自己的机器人伙伴。
以此为缩影,未来的教育场景或许将是:学生与机器人并肩实验、调参、协作,每一次机械臂的精准动作,每一次模型的有效反馈,都不再是抽象的理论,而是一次「具身」的、真实的学习体验。当学习从「理解」走向「实践」,具身智能从实验室广泛进入校园,或许已是不远的图景。
从激发内驱力,到赋能创造力,再到具身实践,这些散落在 AMA 对话中的闪光点,正在拼凑出未来教育的新形态。 或许,这就是教育的 AMA 时刻:每一个人都能提问,也能回答;学习不再是一场授课,而是一场共建。
如果教育也有一个 AMA,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问题,让我们一起参与这场正在发生的「教育共创实验」。
发布于:福建省易倍策略-配资股网-炒股配资手机版-股票如何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