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水波微潋
第一部分:
1976年10月6日深夜,北京按院胡同,姚文元的住所一片死寂。作为“四人帮”的“文胆”,姚文元此刻或许还在构思着下一篇决定无数人命运的檄文。突然,一阵急促而有力的敲门声,打破了书房的宁静。开门后,出现在眼前的是中央警卫局副局长武健华带领的行动小组,气氛瞬间凝固。
与电影中激烈反抗的场景不同,当华国锋亲自从电话中命令他到怀仁堂开会时,姚文元没有过多挣扎,只是说了一句“好的,我马上就到”,便被“请”进了等候的汽车。[1][2] 他是“四人帮”中最后一个被捕的,整个过程波澜不惊,前后不到35分钟。[3]
然而,真正的戏剧性场面,发生在他被带走之后。行动小组对其住所进行了仔细搜查,目标并非金银或武器,而是文件。很快,办案人员在一个上锁的抽屉里,发现了两封已经被拆开、但又被小心保存起来的信。[4][5] 这两封信,并非他写给江青、张春桥的“战斗檄文”,也并非他准备发表的社论草稿。它们的内容,揭示了这位“无产阶级第一评论家”在政治风暴的最后时刻,那不为人知的恐惧、算计与一个他至死都不愿承认的秘密图谋。这两封信,原本是他为自己准备的救命稻草,此刻却成了他政治投机彻底失败的最终物证。
姚文元被捕
第二部分:
姚文元,这个名字在“文革”十年间,是令人不寒而栗的符号。1965年,他的一篇《评新编历史剧〈海瑞罢官〉》,犹如一道惊雷,拉开了那场浩劫的序幕。[6][7] 从此,他以“棍子”和“文胆”的形象著称,笔锋所指,无数高级干部、知识分子应声倒地。在公众眼中,他是江青最忠实的盟友,是张春桥理论的阐释者,是“四人帮”中最坚定的极左派。
然而,在这副强硬的面具之下,隐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特有的敏感与精明。他不像王洪文那样鲁莽,也不像江青那样张狂。他深知,他们的一切权力都源于那位已经病入膏肓的最高领袖。毛泽东逝世后,“四人帮”看似权势滔天,准备“新桃换旧符”,实际上却已站在悬崖边缘。[8] 姚文元作为舆论总管,比任何人都更能感受到社会情绪的暗流涌动。据称,当时他已收到过匿名信,将刊登“四五”事件报道的《人民日报》称为“法西斯党机关报”,并大骂“打倒野心家、阴谋家张、江、姚!!!”[5][9] 这些信号,让这位“文胆”嗅到了危险的气息,他开始为自己盘算一条后路。
第三部分:
1976年,毛泽东逝世之后,高层政治的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。江青、张春桥等人加紧了篡党夺权的步伐,甚至准备好了由江青出任党主席、张春桥出任总理的名单。[8] 他们沉浸在最后的疯狂与自信之中。然而,姚文元却在这时收到了第二封更为致命的密信。
这封信来自新华社的一名记者,信中详细描述了某位高干子弟透露的信息:老干部们已经秘密串联,只要毛主席一去世,就要立即宣布张春桥是叛徒,实行全国军管,接下来就是一场“血雨腥风”。[4][9] 这封信如同一盆冷水,浇在了姚文元心头。他意识到,与华国锋、叶剑英等“老派”的对决已不可避免,而“四人帮”在军队和老干部中毫无根基,失败的可能性极大。
此时,姚文元做出了一个足以被视为“背叛”的决定。他没有将这两封能反映“敌情”的重要信件交给江青、张春桥或王洪文,更没有按照信中要求转呈给当时的主席毛泽东。[4][9] 他选择了沉默,将这两封信悄悄地锁进了自己的抽屉。他在等待,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,将这两封信作为“投名状”,献给未来的胜利者——他当时判断,最有可能的人就是毛泽东指定的接班人,华国锋。
第四部分:
姚文元的算盘打得非常精明。他后来在审讯中交代,他当时已预感到“四人帮”有垮台的可能。[5] 如果把信交给江青,必然会掀起一场大追查,不仅得罪人,还会把自己和“四人帮”的战车彻底捆死。而如果将信留下,一旦“四人帮”垮台,他就可以立刻将这两封信交给华国锋,以证明自己“早有预见”,并“与另外三人不是一回事”,从而为自己争取宽大处理,甚至谋求在新政权中保留一席之地。[5]
这是一种极其阴冷的政治投机。他想扮演一个“双面人”,在“四人帮”的船上观望着对岸的诺亚方舟,随时准备跳船。那两封被他视若珍宝的密信,就是他给自己准备的船票。然而,历史没有给他表演的机会。华国锋、叶剑英的行动雷厉风行、果决迅速。还没等姚文元看清风向,抓捕他的人已经站在了门口。他那自以为是的“救命稻草”,还没来得及抛出,就成了记录他投机心态的铁证。
姚文元
第五部分:
这两封信,最终没有成为姚文元的“免死金牌”,反而成了压垮他政治人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它彻底撕下了他“忠诚的革命者”的伪装,暴露了他作为一个政治投机客的真实面目。
在法庭上,面对审判,姚文元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。他不像江青那样撒泼顽抗,也不像张春桥那样沉默到底,而是表现得相当顺从,积极配合。[6][10] 他似乎还想延续自己“留一手”的策略,希望通过良好的认罪态度换取宽大。然而,他点燃的那场长达十年的大火,早已将他所有的退路烧得一干二净。最终,他被判处二十年有期徒刑,在秦城监狱里度过了他的后半生。
姚文元
第六部分:
姚文元出狱后,隐居上海,深居简出,于2005年病逝。[7] 据说他一生写下了千万字的日记,但这些记录了他内心真实想法的文字,至今仍作为最高机密保存在中央档案馆。[7][10]
那两封未能送出的密信,如同一个历史的隐喻。它告诉世人,在绝对的权力风暴面前,任何精致的个人算计都显得苍白无力。这位用笔杆子搅动了整个中国,让无数家庭家破人亡的“文胆”,最终也想用笔和信来拯救自己,却发现,当历史的潮流转向时,个人的那点小聪明,不过是螳臂当车,徒增笑料罢了。他点燃了火,最终也被火所吞噬,无处可逃。
参考资料:
1.thepaper.cn
2.people.com.cn
3.people.com.cn
4.secretchina.com
5.ifeng.com
6.voachinese.com
7.caixin.com
8.china-week.com
9.ifeng.com
10.difangwenge.org
易倍策略-配资股网-炒股配资手机版-股票如何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