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转自:人民网-重庆频道
人民网重庆10月29日电 重阳节来临之际,除了一句问候、一次陪伴外,长辈们的健康更值得我们用心守护。随着年龄增长,身体机能逐渐衰退,患心脑血管疾病、肿瘤、骨质疏松等慢性病的风险也在增加。很多疾病早期毫无症状,定期体检就像给身体做“年检”,能及时揪出潜在健康隐患。
人民网重庆频道、成渝发布医学科普栏目《听医生的话》,特别邀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健康管理(体检)中心副主任潘建鑫,为老年朋友和家属们带来一份实用的体检健康指南。
1.老年人体检,这些核心项目别落下
一份合适的老年体检套餐,不只是测测身高、体重、血压那么简单。除了血常规、尿常规、低剂量螺旋CT,还有几类重点检查一定要安排上:
心脑血管“防护网”:颈动脉彩超能看清血管是否有斑块,心脏彩超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,早发现心脑血管风险。
骨骼强度“晴雨表”:骨密度检测能及时发现骨质疏松,尤其适合绝经后女性和长期补钙不足的老人。
肿瘤“早筛利器”:肺癌筛查排第一,胃癌、结直肠癌筛查(如胃肠镜)不能少,男性要关注前列腺癌筛查,女性则需重视宫颈癌、乳腺癌筛查。
潘建鑫强调,“一人一案”的个性化体检才能真正有效。比如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要额外增加胃肠镜检查,有典型心绞痛要增加冠状动脉CTA、心脏彩超等检查。长期吸烟、饮酒者,最好安排低剂量肺部CT、肺功能检查。另外,高血压患者加做心脏彩超、颈动脉超声、动态心电图,糖尿病患者查尿微量白蛋白,绝经后女性则要补充骨质疏松标记物检测。
2.这些“异常”可能是衰老信号,不用慌
拿到体检报告,看到“反流”“囊肿”等字眼别紧张。有些指标异常其实是身体正常衰老的表现,无需过度担心。
①心脏彩超显示轻微瓣膜反流:就像老房子的门窗用久了会有点“漏风”,随着年龄增长,心脏瓣膜可能轻微增厚、钙化,导致少量血液反流。只要是无症状的微量或轻度反流(尤其是三尖瓣、二尖瓣),大多不用特殊处理。
②肾功能显示eGFR轻度下降:肾脏功能从40岁左右就会慢慢减退,健康老人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(eGFR)在60左右可能是正常的,重点关注下降速度是否平稳。
③彩超显示肝囊肿、肾囊肿、甲状腺囊肿等:这些囊肿就像器官老化后长出来的“小水泡”,大多是充满液体的良性结构,癌变风险极低。只要囊肿不大,没引起肝区胀痛、腹部不适等症状,定期观察即可。
④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不齐:心跳节律随呼吸轻微波动(吸气时稍快、呼气时稍慢),是常见的生理现象。只要没有其他严重心律失常,也没头晕、胸闷等不适,一般不用在意。
3.体检常见误区,这些“坑”要避开
不少老年人对体检存在误解,反而耽误了健康管理。潘建鑫特别澄清了三个常见误区:
误区1:身体没有不舒服,就不用体检?
高血压、高血脂、早期肿瘤这些“沉默的杀手”,潜伏多年可能都没明显症状。体检的意义正是在“没感觉”的时候找出隐患,感觉良好不等于绝对健康。
误区2:年年查一样的项目就行?
身体状态每年都在变,去年正常的项目今年可能出问题。要根据上年体检结果、新出现的症状、年龄增长等,在医生指导下动态调整检查项目。
误区3:体检报告正常就万事大吉?
“正常”只是说明所查项目在参考范围内,而且主要针对静态的器质性疾病。一些功能性问题、疾病极早期,或未覆盖的检查区域仍有风险。报告是“健康快照”,而不是“永久保险”。
4.体检前后,这些细节要注意
想要体检结果更准确,前后的准备工作不能马虎。
体检前,根据项目要求至少禁食8-12小时,可少量饮水。但糖尿病、高血压、心脏病、哮喘等慢性病患者,要正常服药(可用少于20ml的白开水送服),别因体检擅自停药。另外,体检前一天要避免熬夜、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。
体检时,最好带上历年体检报告、病历,方便医生对比参考。面对医生要主动“交底”,不舒服的症状、既往病史、家族病史、正在吃的药、过敏史等都要详细说明,这是医生判断是否需要加项的关键。
体检后,别自己对着报告“对号入座”瞎琢磨,一定要找医生全面解读。医生会结合所有结果和个人情况,给出综合的健康评估和指导方案。
潘建鑫建议,老年人每年要做一次全面体检;高血压、糖尿病、乙肝等慢性病患者,需在医生指导下每半年或每季度复查关键指标。
他特别倡议家属做到“陪同体检+后续跟进”。陪伴不仅可以为老人提供心理支持,还可以直观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,协助他们与医生进行沟通。后续最好帮父母管理好体检报告,提醒复查,监督他们遵医嘱改善生活方式和按时用药。

潘建鑫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供图
本期内容指导
潘建鑫,医学博士,副主任医师,副教授,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第五联合党支部书记、健康管理(体检)中心副主任。对慢病管理、早癌筛查、体重管理、老年综合征、多病共存、多重用药具有较深刻认识,能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,能提供全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。(胡虹、施懿)
易倍策略-配资股网-炒股配资手机版-股票如何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